缺铁性贫血的概述。

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的常见贫血类型,主要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主要有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慢性失血、妊娠期铁需求增加、儿童生长发育期铁需求增加等。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治疗原发病等方式改善。
长期偏食或饮食结构不合理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动物肝脏、瘦肉、蛋黄等富含血红素铁,菠菜、黑木耳等植物性食物含非血红素铁但吸收率较低。膳食中缺乏维生素C会进一步抑制铁吸收。建议增加红肉、动物血制品摄入,搭配柑橘类水果促进吸收。缺铁严重时需遵医嘱服用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等铁剂。
胃肠手术后、慢性腹泻或乳糜泻等疾病可导致铁吸收障碍。胃酸缺乏患者对食物中铁的溶解能力下降,长期服用抑酸药物也会影响铁吸收。这类患者需治疗原发疾病,必要时采用静脉补铁,如蔗糖铁注射液、葡萄糖酸铁钠注射液等。日常可选用易吸收的氨基酸螯合铁补充剂。
女性月经过多、消化道溃疡出血、痔疮反复出血是常见失血原因。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可引起慢性肠道失血。治疗需针对出血原因,妇科疾病引起的需调节月经周期,消化道出血需进行内镜治疗。同时配合口服硫酸亚铁缓释片、富马酸亚铁颗粒等铁剂,重度贫血需输血支持。
孕妇血容量扩张及胎儿发育使铁需求量增加2-3倍。妊娠中晚期每日需铁量达30毫克,单纯饮食难以满足。未及时补充会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等风险。建议孕16周起预防性补充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乳酸亚铁片等,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合并叶酸缺乏时需联合补充。
婴幼儿快速生长阶段及青春期发育突增期易出现相对性缺铁。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铁储备不足,6-24个月辅食添加不及时是高危因素。表现为食欲减退、异食癖、注意力不集中。可选用小儿碳酸亚铁糖浆、葡萄糖酸亚铁糖浆等儿童剂型,辅以强化铁米粉,避免与牛奶同服影响吸收。
缺铁性贫血患者日常应保持均衡饮食,每周摄入动物肝脏或血制品2-3次,餐后1小时避免饮用浓茶咖啡。补铁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继续补铁3-6个月replenish储存铁。胃肠不耐受口服铁剂者可改为隔日服药或选择缓释剂型,出现黑便属正常现象。合并心慌气促等严重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妊娠期及儿童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