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要注意哪些事项

血管炎患者需注意避免感染、规范用药、定期复查、调整饮食及监测症状变化。血管炎是一组以血管壁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可能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需综合管理。
血管炎患者因免疫系统异常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感染风险显著增加。日常需注意手部清洁,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人群,流感季节前接种疫苗。皮肤破损应及时消毒处理,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需尽早就医。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防护。
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是常用治疗选择,须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压血糖,长期服用激素者应补充钙剂预防骨质疏松。禁止自行增减药量,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症状或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时立即就诊。
每1-3个月需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评估疾病活动度。血管造影或超声检查可监测血管病变进展。合并肾脏损害者需增加尿蛋白检测频率,神经系统受累时需进行肌电图等专项评估。复查结果异常需及时联系主治医师调整方案。
选择低盐低脂饮食控制高血压风险,每日钠摄入不超过5克。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肾功能不全者需限制蛋白总量。避免生冷刺激食物减少胃肠负担,贫血患者可补充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服用激素期间需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以防血糖升高。
每日观察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变化,记录新发皮疹形态与分布。突发剧烈头痛、胸痛或血尿提示可能发生重要脏器损害。测量晨起体温和血压,体重短期内下降超过5%需警惕疾病活动。症状日记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进展。
血管炎患者应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每周3-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管损伤。冬季注意肢体保暖,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可参加病友互助小组。出现视力下降、呼吸困难等急症表现时须立即急诊处理。长期管理需风湿免疫科专科随访,合并其他系统症状时需多学科协作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