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核磁共振的区别

CT和核磁共振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像原理、适用场景和检查侧重点,两者各有优势,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
CT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后的衰减差异成像,扫描速度快,对骨骼、肺部等密度差异大的组织显示清晰。核磁共振通过磁场和射频脉冲激发氢原子产生信号,无电离辐射,对软组织分辨率极高,能清晰显示脑组织、脊髓、关节软骨等结构。
CT更适用于急诊出血、骨折、肺部结节、脑卒中等快速诊断,对钙化灶和微小骨质破坏敏感。核磁共振在神经系统肿瘤、韧带损伤、早期脑梗死、前列腺癌等疾病中更具优势,能多参数、多平面成像。
CT检查存在电离辐射,孕妇需谨慎选择;体内有金属植入物或幽闭恐惧症患者可能无法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对心脏起搏器、动脉瘤夹等铁磁性物质有严格限制,检查时间较长。
CT图像以黑白灰度反映组织密度,可通过三维重建观察血管和骨骼。核磁共振能提供T1加权像、T2加权像等多种对比图像,对水分含量不同的组织区分度更高,可进行功能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
CT检查前通常无须特殊准备,增强扫描需禁食4小时。核磁共振需去除所有金属物品,部分检查要求空腹,盆腔检查需憋尿,检查过程中需保持静止避免伪影。
选择检查方式时需结合临床需求,急性外伤或筛查首选CT,神经系统和软组织病变优选核磁共振。检查前应向医生详细说明病史和体内植入物情况,遵医嘱完成准备工作。两种检查互补而非替代,复杂病例可能需要联合应用以获得更全面的诊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