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肠梗阻与急性肠胃炎有哪些区别

小孩肠梗阻与急性肠胃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病因、症状及治疗方式上。肠梗阻主要由肠道机械性阻塞或动力障碍引起,急性肠胃炎则多与感染或饮食不当相关。两者在临床表现、检查手段及处理原则上存在明显差异。
肠梗阻通常由肠套叠、肠扭转、先天性肠道畸形或术后粘连等机械性因素导致,少数因肠道麻痹引起动力障碍。急性肠胃炎主要因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发,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或沙门氏菌,部分病例与食物过敏或喂养不当有关。
肠梗阻以阵发性腹痛、呕吐胆汁样物、腹胀及停止排便排气为典型表现,严重时可出现肠型或蠕动波。急性肠胃炎多表现为突发呕吐、水样腹泻伴发热,腹痛呈弥漫性绞痛,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脱水症状较肠梗阻更显著。
肠梗阻患儿腹部触诊可触及包块或压痛性条索状物,听诊肠鸣音亢进或消失,出现金属音。急性肠胃炎腹部多呈柔软状态,肠鸣音活跃但无固定压痛,严重脱水时可能出现皮肤弹性减退等体征。
肠梗阻需通过腹部X线立位片显示气液平面、肠袢扩张等特征,必要时行CT或超声检查明确梗阻部位。急性肠胃炎以粪便常规检查及病原学检测为主,血常规可显示感染性血象,影像学检查多无特异性表现。
肠梗阻需禁食禁水、胃肠减压,完全性梗阻需紧急手术解除梗阻,部分病例可尝试空气灌肠复位。急性肠胃炎以补液纠正脱水为主,细菌性肠炎可选用头孢克肟颗粒、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等药物,病毒性肠炎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家长发现患儿出现持续呕吐物带胆汁、腹胀如鼓或血便等肠梗阻警示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急性肠胃炎患儿应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高糖饮食,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变化。两种疾病均需注意预防脱水,但肠梗阻严禁自行使用缓泻剂或灌肠,以免加重病情。日常需培养儿童良好饮食习惯,进食后避免剧烈运动,定期驱虫以减少肠道疾病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