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的初期症状

鹅口疮初期症状主要有口腔黏膜白斑、轻微疼痛、进食不适、局部红肿、唾液增多等表现。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病变,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者多见。
初期可见口腔颊黏膜、舌面或上颚出现乳白色斑块,形似凝乳,用棉签不易擦除。斑块周围黏膜可能出现充血,强行剥离后可见基底潮红。白色念珠菌通过破坏口腔黏膜屏障形成伪膜性病变,可遵医嘱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局部涂抹。
病变区域有灼热感或针刺样疼痛,进食刺激性食物时加重。真菌代谢产物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痛觉敏感,婴幼儿可能表现为拒食或哭闹。建议家长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避免食用过烫或酸性食物。
吞咽时出现异物感或哽噎感,婴幼儿可能出现哺乳中断。真菌伪膜导致口腔触觉异常,可尝试改用软质食物。与口腔溃疡不同,鹅口疮疼痛程度较轻但持续时间较长。
白斑周围黏膜呈弥漫性充血,严重时可能波及口角形成口角炎。真菌感染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可配合使用克霉唑口腔贴片控制感染。家长需注意观察红肿是否向咽部蔓延。
因口腔异物感导致反射性唾液分泌增加,婴幼儿可能出现流涎现象。唾液pH值改变可能加重真菌繁殖,可用生理盐水定时清洁口腔。长期唾液浸渍可能引发口周皮炎。
保持口腔清洁是预防鹅口疮复发的关键,哺乳期母亲需同步治疗乳头真菌感染。婴幼儿用具应每日煮沸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口腔菌群平衡,免疫力低下者需定期复查。出现白斑扩散或发热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全身性念珠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