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硬化是什么病

肾小球硬化是指肾小球结构发生纤维化和瘢痕形成的病理改变,属于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终末表现,可分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弥漫性肾小球硬化两类。
肾小球硬化主要表现为系膜基质增生、毛细血管袢塌陷及足细胞损伤,光镜下可见嗜酸性物质沉积。电子显微镜检查能观察到基底膜增厚和足突融合,免疫荧光常显示IgM和C3颗粒状沉积。这种结构改变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破坏,出现蛋白尿和血尿。
肾小球硬化的发生与血流动力学异常、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等多因素相关。长期高血压和糖尿病会导致肾小球内高压状态,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高血糖环境促使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堆积,诱发氧化应激反应。某些遗传性疾病如Alport综合征也可通过影响IV型胶原合成导致基底膜病变。
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患者常有眼睑及双下肢水肿,严重者可出现胸腔积液和腹水。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部分患者伴随高血压和贫血症状。
除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外,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克提示肾病综合征。肾脏超声可观察肾脏形态和大小变化,但确诊需依赖肾穿刺活检。病理分级常用Columbia分型标准,评估硬化肾小球比例和间质纤维化程度,这对预后判断和治疗选择具有指导价值。
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压和蛋白尿,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片。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可用于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适用于激素依赖型病例。终末期患者需进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同时要纠正贫血和钙磷代谢紊乱。
肾小球硬化患者应坚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3-5克,蛋白质以鸡蛋、牛奶等动物蛋白为主。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定期监测血压和尿蛋白变化。适度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注意预防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疫苗接种前需咨询肾内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