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会引起胃癌吗

胃炎一般不会直接引起胃癌,但长期慢性胃炎可能增加胃癌的发生概率。胃炎主要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中的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时,可能发展为胃癌。
急性胃炎通常由饮食不当、药物刺激或感染引起,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及时治疗后可完全恢复,不会导致胃癌。慢性胃炎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饮酒、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慢性浅表性胃炎经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多数可控制病情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腺体减少,伴随肠上皮化生时,胃黏膜细胞可能出现异常改变,这种病理变化属于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长期未根除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促进胃癌发生。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除慢性萎缩性胃炎外,还包括遗传因素、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胃黏膜从炎症发展到癌变需要较长时间,定期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可早期发现癌前病变。胃镜检查能直观观察胃黏膜变化,病理活检可明确是否存在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对于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建议每1-2年复查胃镜,发现不典型增生时需缩短复查间隔。
胃炎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腌制、熏烤、高盐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需遵医嘱进行规范根除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胶体果胶铋胶囊和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四联疗法。日常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营养素,有助于保护胃黏膜。出现持续上腹疼痛、消瘦、黑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排除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