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发烧怎么回事

急性肠胃炎发烧可能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食物中毒、寄生虫感染、药物刺激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补液治疗、抗生素治疗、止泻治疗、退热治疗、调整饮食等方式缓解。急性肠胃炎通常由病原体感染胃肠黏膜引起,常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是儿童急性肠胃炎的常见原因。病毒侵袭肠黏膜会导致肠道渗透压改变,引发水样腹泻和低热。治疗以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为主,可配合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必要时使用利巴韦林颗粒抗病毒。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尿量,防止电解质紊乱。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细菌感染多由进食不洁食物导致,毒素刺激可引起高热伴黏液脓血便。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粪便培养可明确病原体。轻症可使用盐酸小檗碱片抑制细菌繁殖,中重度需用左氧氟沙星片进行抗菌治疗,同时需静脉补充电解质溶液。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污染食物产生的肠毒素,可在进食后2-6小时引发剧烈呕吐和低热。此类发热多为毒素吸收所致的一过性反应。治疗重点在于清除胃内残留毒素,可服用活性炭片吸附毒素,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呕吐严重者可短暂禁食4-6小时。
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感染常见于饮用生水或接触污染水源后,发热多呈间歇性,粪便可见特殊腥臭味。确诊需通过粪便镜检找虫卵,治疗需用甲硝唑片进行病原治疗。家长需特别注意儿童玩具的定期消毒,避免重复感染。
部分抗生素或非甾体抗炎药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药物性肠炎伴低热。表现为用药后出现水样便和腹部不适。需及时停用可疑药物,改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修复肠道微生态,必要时换用其他类别药物治疗原发病。
急性肠胃炎发热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注意补充含钾、钠的电解质水,每公斤体重每日饮水量不少于50毫升。体温超过38.5℃时可物理降温,持续高热或血便需立即就医。恢复期逐渐增加蒸蛋、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2周内避免生冷刺激性饮食。家长需做好餐具煮沸消毒,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