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为胃粘膜脱垂?

消化内科编辑 健康解读者
0次浏览

胃粘膜脱垂是指胃黏膜异常松弛并向胃腔内突出甚至脱入食管或十二指肠的病理状态,可能由胃黏膜炎症、胃动力异常、先天发育缺陷等因素引起,典型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等。

1、发病机制

胃黏膜与肌层间结缔组织松弛是核心病理基础。长期慢性胃炎可导致黏膜下层弹性纤维断裂,胃窦部黏膜在蠕动时容易形成皱襞并向幽门方向滑动。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胃黏膜肌层发育不良,胃壁纵行肌收缩时更易造成黏膜位移。胃动力紊乱时异常强烈的蠕动波会推动黏膜越过解剖界限。

2、主要诱因

胃黏膜炎症是最常见诱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慢性活动性胃炎会持续破坏黏膜屏障。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修复能力。胃部手术后解剖结构改变也可能导致黏膜固定点缺失。

3、典型症状

间歇性上腹绞痛多在进食后加重,与脱垂黏膜被幽门挤压有关。部分患者出现特征性进食后呕吐,呕吐物不含胆汁提示黏膜阻塞幽门管。严重者可发生呕血或黑便,源于脱垂黏膜血管绞窄性坏死。症状发作时常伴有嗳气、早饱等消化不良表现。

4、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确诊金标准,可见胃窦部黏膜呈伞状或指状突入幽门,黏膜表面常见充血糜烂。X线钡餐造影可观察到十二指肠球部伞状充盈缺损特征性表现。超声内镜能评估黏膜下层病变程度,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价值。

5、治疗原则

轻度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瑞巴派特片等黏膜保护剂,配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反复出血或幽门梗阻者需考虑内镜下黏膜固定术或胃部分切除术。日常需避免暴饮暴食,饭后保持直立位1-2小时防止重力性脱垂。

胃粘膜脱垂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每日5-6次少量进食可减轻胃部负担,选择易消化的鸡蛋羹、嫩豆腐等低纤维食物。避免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症状发作期建议左侧卧位休息,定期复查胃镜监测黏膜修复情况。合并焦虑情绪者可尝试腹式呼吸训练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