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烫伤起泡怎么办

小儿烫伤起泡可通过冷水冲洗、消毒处理、保护创面、药物涂抹、就医治疗等方式处理。烫伤通常由接触高温物体、热液泼洒、火焰灼烧等原因引起。
烫伤后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患处10-15分钟,有助于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组织损伤。水温控制在15-25摄氏度为宜,避免使用冰水直接接触皮肤。冲洗时水流压力不宜过大,防止水泡破裂。若烫伤面积较大或位于头面部,需调整冲洗角度避免呛咳。
冲洗后用碘伏溶液或生理盐水清洁创面,动作需轻柔避免擦破水泡。消毒范围应超过烫伤边缘2厘米,由中心向外周环形擦拭。若水泡已破损,需清除游离表皮但保留基底皮肤。消毒后保持创面干燥,暂时不要覆盖敷料。
完整水泡可用无菌纱布松散覆盖,防止摩擦导致破裂。避免使用棉花等易粘连材料,创面忌涂牙膏、酱油等异物。小面积水泡通常3-5天可自行吸收,期间保持局部清洁。若水泡直径超过2厘米或位于关节处,需专业处理。
浅二度烫伤可遵医嘱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湿润烧伤膏、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等药物。磺胺嘧啶银乳膏适用于预防感染,湿润烧伤膏可促进创面愈合,生长因子凝胶能加速表皮再生。药物涂抹前需清洁双手,每日换药1-2次。
出现大面积烫伤、深度烫伤、面部会阴部烫伤或伴随发热等情况时,需立即就医。医生可能进行清创术、包扎疗法甚至植皮手术。三度烫伤患儿需住院治疗,进行补液抗感染等综合处理。就医时准确告知烫伤时间、接触物温度及已采取的处理措施。
烫伤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衣着选择宽松纯棉材质。恢复期饮食增加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C促进伤口愈合。家长需每日观察创面变化,出现红肿渗液、化脓或患儿哭闹不止时及时复诊。愈后半年内注意防晒,新生皮肤避免摩擦刺激。预防烫伤需将热水瓶、电熨斗等高温物品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位置,洗澡时先放冷水再兑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