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患厌食症的原因

小儿厌食症可能与遗传因素、喂养方式不当、微量元素缺乏、胃肠道疾病、心理因素等原因有关。该症状通常表现为长期食欲减退、进食量显著减少、体重增长缓慢等,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干预。
部分儿童存在味觉敏感基因遗传,对食物气味或质地异常挑剔。这类情况建议家长逐步引入新食物,避免强迫进食,可尝试将抗拒食物与其他喜爱食材混合制作。若伴随发育迟缓,需就医排除遗传代谢性疾病。
过早添加辅食、用餐环境嘈杂、追喂强迫进食等行为会加重儿童抗拒心理。家长需固定进餐时间,减少餐间零食,允许儿童自主决定进食量。建立每天5-6次小份量餐食模式更易被接受。
锌、铁缺乏会直接抑制食欲中枢功能,常见于挑食或早产儿。可通过血清检测确认,轻度缺乏时可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锌食物,中重度缺乏需遵医嘱补充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蛋白锌咀嚼片等制剂。
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可能导致餐后腹痛而拒食。这类情况多伴随腹胀、大便异常等症状,需通过便常规或胃肠镜检查确诊。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醒脾养儿颗粒调节胃肠功能,配合蒙脱石散缓解腹泻症状。
家庭冲突、入学适应不良等压力可能引发心因性厌食。表现为进餐时哭闹、呕吐等应激反应。家长需避免餐桌训斥,通过游戏方式引导进食,必要时联合心理医生进行行为矫正治疗。
日常需保证饮食多样化,将食材切割成趣味形状提升儿童兴趣,餐前1小时避免饮用果汁或奶制品。若调整喂养方式2-4周仍无改善,或伴随发热、呕吐、消瘦等症状,应及时至儿科或儿童消化专科就诊评估。定期监测身高体重曲线,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