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

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是骨痛、身高变矮和骨折。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的骨骼脆性增加,主要表现为骨骼疼痛、脊柱变形和脆性骨折。骨痛多发生在腰背部,身高变矮主要由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骨折常见于髋部、脊柱和腕部。
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痛通常表现为慢性、弥漫性的腰背部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疼痛可能与椎体微骨折、骨小梁断裂有关。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逐渐加重并影响日常生活。患者可表现为翻身、起坐困难,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行走。骨痛在骨质疏松症早期可能不明显,但随着骨量持续丢失会逐渐显现。
骨质疏松症导致的身高变矮主要是由于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椎体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发生压缩变形,多个椎体受累时可出现明显的驼背畸形。患者可能在数年内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严重者身高可减少10厘米以上。身高变矮常伴随胸廓畸形,可能影响呼吸功能,导致胸闷、气短等症状。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见于髋部、脊柱和腕部。轻微外伤如跌倒、弯腰提物即可导致骨折,称为脆性骨折。髋部骨折危害最大,可能导致长期卧床、肺炎等并发症。脊柱骨折多表现为突发剧烈背痛,活动受限。腕部骨折常见于跌倒时用手撑地,导致桡骨远端骨折。
骨质疏松症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表现为驼背或"老年性驼背"。多个椎体压缩骨折后,脊柱生理曲度改变,胸椎后凸增加,腰椎前凸减少。严重畸形可导致肋弓与骨盆接触,引起胸腹部不适。脊柱变形还会改变身体重心,增加跌倒风险,进一步加重骨折概率。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因骨痛、骨折或脊柱变形而活动能力下降。日常活动如行走、上下楼梯、弯腰等可能变得困难。长期活动减少可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形成恶性循环。部分患者因担心骨折而自我限制活动,进一步加速骨量丢失和功能退化。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当进行负重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维持骨密度。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遵医嘱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雷洛昔芬片等。注意居家环境安全,预防跌倒,使用防滑垫、扶手等辅助设施。出现持续骨痛或身高明显变矮时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