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呕吐通常是怎样引起的

小儿呕吐可能由喂养不当、胃肠功能紊乱、急性胃肠炎、肠套叠、脑膜炎等原因引起。呕吐是儿童常见症状,多与消化系统问题相关,少数情况可能提示严重疾病。
婴幼儿胃容量小且呈水平位,过度喂养、进食过快或配方奶温度不适均可刺激胃部引发呕吐。表现为进食后立即吐奶,呕吐物为未消化奶液。建议家长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喂奶后竖抱拍嗝15分钟,避免剧烈晃动。哺乳期母亲需注意饮食清淡,减少高脂食物摄入。
腹部受凉、饮食结构突变或食物过敏可能导致胃肠蠕动异常。常见饭后非喷射性呕吐,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可尝试热敷腹部,暂停辅食添加,选择低敏配方奶粉。若出现血丝便或皮肤湿疹,需排查牛奶蛋白过敏。
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时,胃肠黏膜充血水肿引发反射性呕吐。典型表现为频繁水样呕吐伴发热腹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必要时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家长需注意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
婴幼儿肠道发育不完善可能导致肠管套叠,引发胆汁性呕吐伴阵发性哭闹。特征性表现为果酱样大便,腹部可触及包块。需紧急进行空气灌肠复位,延误治疗可能引发肠坏死。发病高峰在4-10月龄,男童发病率较高。
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可导致喷射状呕吐,多伴随高热、精神萎靡或前囟膨隆。细菌性脑膜炎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病毒性脑膜炎以对症治疗为主。新生儿可能仅表现为拒奶和呕吐,需通过腰椎穿刺确诊。
家长发现小儿呕吐时应记录呕吐频率、性状及伴随症状。呕吐后禁食1-2小时再尝试喂水,从5毫升开始逐渐增量。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呛咳,睡眠时采取侧卧位。若12小时内呕吐超过3次、出现脱水征象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餐具消毒,避免生冷食物,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