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盲肠炎怎么治疗

急性盲肠炎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治疗、补液支持、镇痛解痉、阑尾切除术等方式治疗。急性盲肠炎通常由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淋巴滤泡增生、粪石嵌顿、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发病初期需立即禁食并通过鼻胃管减压,减少胃肠内容物对阑尾的刺激。胃肠减压可缓解腹胀呕吐症状,同时避免食物残渣进入阑尾加重炎症。治疗期间需静脉补充葡萄糖和电解质溶液维持机体代谢需求。
需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等。抗生素可覆盖肠道常见致病菌,抑制细菌繁殖并预防脓毒症。用药期间需监测体温和血常规评估疗效。
因呕吐和禁食易导致脱水,需静脉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严重脱水者可补充血浆代用品,同时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每日补液量应根据尿量和中心静脉压调整。
针对剧烈腹痛可使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解除平滑肌痉挛,或注射用帕瑞昔布钠缓解疼痛。但禁用吗啡类强效镇痛药以免掩盖穿孔症状。用药后需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变化。
确诊后72小时内行腹腔镜或开腹阑尾切除术是根治方法。手术可彻底清除病灶,避免穿孔和腹膜炎等并发症。术后需继续抗生素治疗5-7天,早期下床活动预防肠粘连。
治疗期间需绝对卧床休息,术后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低纤维普食。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腹部超声。出现持续发热、切口渗液或腹痛加剧时需及时返院检查。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规律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