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检查的办法有哪些

小儿腹泻的检查办法主要有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培养、血常规检查、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腹部超声检查等。腹泻通常由感染、饮食不当、过敏、肠道功能紊乱、乳糖不耐受等原因引起,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
粪便常规检查是诊断小儿腹泻的基础项目,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中是否存在红细胞、白细胞、脂肪滴等异常成分,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或消化不良。若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增多,可能提示细菌性肠炎;若发现脂肪球,可能与饮食不当或吸收不良有关。家长需注意在送检前避免让孩子使用抗生素或止泻药物,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
粪便培养用于明确腹泻的具体病原体,如沙门菌、志贺菌、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该检查需采集新鲜粪便样本,在实验室特定培养基中培养48-72小时,若结果为阳性可指导抗生素选择。对于持续发热、血便或疑似流行病接触史的患儿,医生常会建议此项检查。家长需配合使用无菌容器采集样本,并在1小时内送检。
血常规检查通过分析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辅助判断感染类型及严重程度。细菌感染通常表现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而病毒感染可能显示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严重腹泻患儿可能出现血红蛋白下降,提示脱水或营养丢失。家长需注意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婴幼儿采血后应压迫针眼5分钟以上。
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层析法快速筛查轮状病毒感染,适用于秋冬季高发期出现水样便、呕吐等症状的婴幼儿。该检测通过粪便样本15分钟即可出结果,阳性率在发病初期较高。确诊后无须使用抗生素,以补液和对症治疗为主。家长需注意2岁以下婴幼儿易出现严重脱水,应及时口服补液盐预防电解质紊乱。
腹部超声检查用于排除肠套叠、阑尾炎等急腹症,尤其适用于伴随阵发性哭闹、腹胀或果酱样大便的患儿。超声可清晰显示肠壁厚度、肠管扩张情况及腹腔淋巴结状态,无辐射且操作简便。检查前需让孩子禁食4小时,婴幼儿可饮用少量清水充盈胃部以提高成像质量。若发现异常回声或靶环征,需紧急处理。
日常护理中,家长需注意记录患儿排便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腹泻期间给予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避免高糖饮品加重渗透性腹泻。每次便后清洁臀部并涂抹护臀霜,预防尿布皮炎。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腹泻,建议2月龄起按期接种。若出现持续发热、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