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肝胆细胞癌

关键词: #肝胆
关键词: #肝胆
肝胆细胞癌是一种原发于肝脏或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两种类型。肝细胞癌占原发性肝癌的多数,可能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因素有关;胆管细胞癌则起源于胆管上皮,常与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相关。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右上腹疼痛、黄疸、消瘦等表现。
肝细胞癌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多发生在慢性肝病基础上。长期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均可导致肝细胞异常增生。典型症状包括肝区隐痛、食欲减退、乏力,晚期可能出现腹水、呕血等门静脉高压表现。诊断需结合甲胎蛋白检测、超声、增强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可确诊。
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或肝外胆管上皮,根据发生部位分为肝内型和肝外型。肝内胆管癌早期症状隐匿,可能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肝外胆管癌易导致梗阻性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陶土样便。危险因素包括肝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感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和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范围。
混合型肝癌兼具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的病理特征,临床较为少见。其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诊断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两种癌成分共存。患者可能出现肝炎病史与梗阻性黄疸并存的矛盾表现,治疗需综合评估肿瘤比例和分期。
纤维板层型肝癌是肝细胞癌的特殊亚型,多见于无肝硬化基础的年轻患者。肿瘤组织内可见大量纤维间隔将癌细胞分割成板层状结构。相较于普通肝细胞癌,该类型生长较缓慢且转移概率低,手术切除后预后相对较好,但对传统化疗敏感性较差。
肝母细胞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多发生于3岁以下婴幼儿。肿瘤由未成熟的肝前体细胞构成,可能伴有胎儿型上皮、胚胎型上皮或间叶成分。常见表现为腹部包块、食欲不振、早熟等症状,甲胎蛋白水平显著升高。手术联合化疗可使多数患儿获得长期生存。
预防肝胆细胞癌需重视基础肝病管理,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监测病毒载量,脂肪肝患者需控制体重和代谢指标。避免食用霉变食物减少黄曲霉毒素暴露,戒酒可降低酒精相关性肝癌风险。出现持续右上腹不适、皮肤黄染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通过腹部超声等筛查实现早诊早治。确诊患者应根据肿瘤分期选择手术切除、局部消融、靶向治疗等个体化方案,多学科协作有助于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