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小儿厌食症的因素有哪些

小儿厌食症可能由遗传因素、喂养方式不当、微量元素缺乏、胃肠功能紊乱、心理行为问题等因素引起。该症状主要表现为长期食欲减退、进食量明显减少,严重时可影响生长发育。
部分儿童存在味觉敏感基因变异,对食物气味和质地异常挑剔。这类患儿往往有家族饮食偏好史,表现为对特定颜色或性状食物的排斥。家长需耐心尝试不同烹饪方式,逐步引入新食材,避免强迫进食加重抵触情绪。
过早添加调味品或辅食、追喂强迫进食等错误喂养行为会破坏儿童自主进食意愿。建议家长建立固定就餐时间,提供小份量多样化食物,允许儿童自主选择进食量,营造轻松愉快的用餐环境。
锌元素不足会影响味蕾细胞更新,导致味觉迟钝和食欲下降。长期挑食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进一步加重厌食症状。可通过检测血清锌、铁蛋白等指标确认,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制剂。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疾病会引起餐后腹胀腹痛。这类患儿常在进食时哭闹拒食,可能伴随嗳气或呕吐。需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必要时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胰酶肠溶胶囊等改善消化功能。
分离焦虑、家庭冲突等应激因素会导致条件性拒食。部分儿童将拒食作为获取关注的手段,表现为只在特定照料者面前进食。建议家长避免用餐时批评教育,可通过游戏疗法增加进食趣味性,严重者需儿童心理科干预。
日常护理中应保持饮食规律,将每日三餐两点时间固定化。准备食物时注重色彩搭配和造型趣味性,如将蔬果切成卡通形状。鼓励儿童参与简单的食物制备过程,培养进食兴趣。避免两餐间零食摄入影响正餐食欲,限制高糖饮料摄入。若调整喂养方式2-4周仍无改善,或伴随体重下降、发育迟缓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儿科或儿童消化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