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呼吸道异物初步处理

婴幼儿呼吸道异物需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处理,同时呼叫急救。呼吸道异物阻塞可能因误吞玩具零件、坚果等小物件引起,表现为剧烈呛咳、呼吸困难、面色青紫等症状。
适用于1岁以上婴幼儿。施救者从背后环抱患儿,一手握拳抵住其脐上两横指处,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上向内冲击5次。若异物未排出,需重复进行。操作时注意力度控制,避免腹腔脏器损伤。对于1岁以下婴儿,应采用拍背压胸法:将婴儿面部朝下置于前臂,头部低于胸部,用手掌根部连续拍击肩胛区5次,再翻转仰卧用两指快速按压胸骨下半段5次。
若可见异物且患儿意识清醒,可用手指弯曲成钩状小心清除口腔内异物。禁止盲目用手指深入咽喉掏挖,避免将异物推入更深部位。操作前确保患儿体位稳定,头部侧偏防止误吸,使用纱布包裹手指更安全。若异物为尖锐物品或已嵌入组织,禁止自行取出。
对意识不清的患儿应立即采用头低脚高侧卧位,利用重力帮助异物排出并防止舌后坠。解开衣领腰带等束缚物,用双手托住下颌角向前上方提起,使气道成直线。密切观察胸廓起伏和面色变化,出现呼吸停止需立即开始人工呼吸。
异物部分阻塞时可用面罩给予高流量湿化氧气,维持血氧饱和度超过90%。持续监测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变化,警惕继发喉痉挛或肺不张。若出现喘鸣音加重、三凹征明显或意识障碍,提示可能发展为完全性梗阻。
医院内可通过喉镜或支气管镜取出异物,严重者需气管切开。术前可能使用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缓解支气管痉挛,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减轻黏膜水肿。术后需观察24小时以上,警惕继发感染,必要时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预防炎症。
预防婴幼儿呼吸道异物需做好日常看护,避免接触直径小于3厘米的玩具零件、整粒坚果、果冻等高风险物品。进食时保持坐姿安静,不要逗笑或惊吓。家长应学习急救技能,定期检查玩具安全性,尖锐物品和细小物件须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处。若发生异物吸入即使症状缓解也应就医检查,部分异物可能残留支气管引发肺炎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