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韧带断裂的表现

三角韧带断裂主要表现为踝关节内侧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可能伴有局部淤血或关节不稳。三角韧带断裂通常由踝关节扭伤、运动损伤、外力撞击等因素引起,需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
三角韧带断裂后,踝关节内侧会出现持续性疼痛,尤其在负重或活动时加重。疼痛可能向足弓或小腿内侧放射,按压内踝下方时痛感明显。急性期疼痛剧烈,慢性期可能表现为钝痛或活动后不适。患者常因疼痛无法正常行走,需就医进行韧带修复或固定治疗。
韧带断裂后48小时内会出现明显肿胀,内踝周围皮肤发红发热,伴随毛细血管破裂形成淤青。肿胀程度与损伤严重性相关,严重时可能蔓延至整个踝关节。早期冰敷可减轻肿胀,后期需通过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或支具固定促进恢复。
患者会出现踝关节背屈和跖屈活动度下降,内翻动作时疼痛加剧。由于韧带失去稳定性,可能感到关节“松动”或“卡顿”。需通过踝关节稳定性测试评估损伤程度,轻度损伤可通过康复训练恢复,完全断裂需手术重建韧带。
患侧下肢无法承受全身重量,单腿站立时可能出现关节错位感或剧烈疼痛。部分患者会采取跛行步态以减轻负荷。急性期需使用拐杖辅助行走,慢性期应穿戴护踝装置,避免二次损伤。
严重断裂者在活动时可能听到弹响声,或感觉胫距关节发生异常移动。这种机械性症状提示韧带完全丧失功能,可能合并距骨半脱位。需通过MRI明确损伤范围,通常需要关节镜手术修复,术后需石膏固定4-6周。
三角韧带断裂后应避免过早负重活动,急性期可采用RICE原则处理。恢复期需循序渐进进行踝关节稳定性训练,如平衡垫练习、抗阻内翻训练等。日常可穿戴踝关节护具,选择硬底鞋提供支撑。若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反复扭伤,需考虑手术干预。饮食上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韧带修复,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