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产后子宫恢复情况

产后子宫恢复情况可通过观察恶露变化、子宫收缩状态、身体症状及医学检查综合判断。主要评估指标包括恶露颜色与量的变化、子宫底高度下降速度、有无异常疼痛或发热等。
产后恶露是判断子宫恢复的重要指标。正常恶露初期为鲜红色,3-4天后转为淡红色浆液性,10-14天逐渐变为白色或淡黄色。若恶露持续鲜红超过2周、有异味或突然增多,可能提示子宫复旧不全或感染。哺乳可促进缩宫素分泌,帮助恶露排出。建议记录恶露颜色、量及持续时间,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产后子宫每天下降1-2厘米,约10-14天降入盆腔。可通过触摸耻骨联合上方判断子宫底高度,若触及硬如球状的子宫且压痛逐渐减轻,说明收缩良好。若子宫持续柔软、位置下降缓慢或出现剧烈疼痛,需警惕胎盘残留或子宫内膜炎。产后适当活动有助于促进子宫收缩。
正常恢复时可有轻微下腹坠胀感,但不应有持续剧痛、高热或寒战。若体温超过38℃、会阴或剖宫产切口红肿渗液,可能提示感染。异常出血、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或排尿困难也需重视。哺乳期子宫收缩痛较明显,通常2-3天缓解。
产后42天复查时,超声可准确评估子宫大小、内膜厚度及宫腔残留物。正常子宫应恢复至孕前状态,内膜厚度小于10毫米。若显示宫腔积液、胎盘组织残留或子宫肌层异常回声,需进一步处理。剖宫产者还需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子宫恢复与盆底肌张力密切相关。产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阴道松弛或盆腔坠胀感,可能提示盆底功能障碍。凯格尔运动可帮助恢复肌力,严重者需电刺激治疗。建议产后6周开始逐步进行盆底肌锻炼。
产后6周内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保持会阴清洁干燥,母乳喂养每日8-12次以促进子宫收缩。饮食需富含铁和蛋白质,如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等,预防贫血。若恶露突然增多、发热超过38.5℃或腹痛加剧,应立即就诊。定期产后复查对及时发现异常至关重要,尤其是妊娠期高血压或糖尿病等高危产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