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是怎么引起来的原因

关键词: #小儿
关键词: #小儿
小儿麻痹症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发病原因主要有病毒直接侵袭神经系统、免疫应答异常、遗传易感性、卫生条件差以及疫苗接种不足等。该病可通过粪口传播、密切接触传播、污染水源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以及免疫缺陷状态等途径感染。
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内繁殖并侵入血液,最终突破血脑屏障攻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病毒复制会导致神经元变性坏死,引发肌肉弛缓性瘫痪。典型表现为单侧下肢无力、腱反射消失,严重时可累及呼吸肌。临床需与吉兰-巴雷综合征鉴别,确诊需依靠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测。
部分患者感染后出现异常免疫反应,产生针对神经组织的自身抗体。这种交叉反应会加重神经损伤,导致瘫痪程度超过病毒直接破坏范围。常见于既往有过敏体质或自身免疫疾病家族史的儿童,可表现为进行性肌力下降伴肌肉疼痛。免疫调节治疗需在严密监测下进行。
特定基因型人群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更敏感,如HLA-DR3等位基因携带者。这类患儿感染后病毒载量更高,神经系统并发症风险增加。家族中如有瘫痪型病例,直系亲属发病概率显著提升。基因检测可辅助评估风险,但预防仍以疫苗接种为主。
粪便污染的水源和食物是主要传播媒介,在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易暴发流行。病毒在污水中可存活数月,通过苍蝇等媒介扩散。发展中国家儿童因暴露风险高,5岁以下感染率可达百分之几十。改善厕所设施、加强饮用水消毒能有效阻断传播链。
未完成全程脊灰疫苗接种的儿童缺乏保护性抗体。口服减毒活疫苗(OPV)需接种4剂次,灭活疫苗(IPV)需3剂次。部分家长因疫苗犹豫或接种服务可及性差导致免疫空白。全球消灭脊灰行动计划强调,高风险地区需开展补充免疫活动。
预防小儿麻痹症需确保儿童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出生后2月龄开始接种脊灰疫苗,4岁前完成强化免疫。流行地区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出现发热、肢体疼痛等前驱症状时及时隔离就医。康复期应进行正规物理治疗,预防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家长需定期带孩子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发现运动障碍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