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表现

孕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黄疸、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等症状,可能伴随疲劳、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该病多由妊娠期激素变化、遗传因素、胆汁代谢异常等引起,需通过肝功能检测、血清胆汁酸测定等确诊。
皮肤瘙痒是孕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最典型的症状,通常始于手掌和脚掌,逐渐蔓延至全身,夜间加重。瘙痒可能与胆汁酸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有关。患者需避免抓挠,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或苯海拉明乳膏缓解症状。严重时可考虑短期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调节胆汁代谢。
约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度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由血液中胆红素升高导致。黄疸程度与胆汁淤积严重性相关,可能伴随尿液呈深茶色。需监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必要时进行胆道超声排除其他肝胆疾病。治疗可选用腺苷蛋氨酸注射液改善胆汁排泄功能。
胆汁分泌不足可能引起脂肪消化吸收障碍,导致粪便颜色变浅、油腻状,部分患者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建议低脂饮食,分次少量进食,补充脂溶性维生素。若确诊维生素K缺乏,可肌注维生素K1注射液预防凝血功能障碍。
血清胆汁酸水平超过10μmol/L具有诊断意义,常伴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轻度升高。需每周监测肝功能,当胆汁酸超过40μmol/L时可能增加胎儿风险。治疗可联合S-腺苷甲硫氨酸片与熊去氧胆酸胶囊进行药物干预。
该病可能导致胎盘功能不足,增加早产、胎儿窘迫及死胎风险。需加强胎心监护,孕34周后每周进行生物物理评分。对病情严重或孕周超过37周者,医生可能建议提前终止妊娠,分娩方式根据产科指征决定。
孕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高脂饮食,每日记录胎动情况。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以免加重瘙痒,可选择燕麦浴缓解皮肤不适。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肝功能,出现胎动减少、持续腹痛或瘙痒急剧加重时需立即就医。产后多数患者症状可自行缓解,但再次妊娠复发概率较高,需提前告知医生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