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颌骨骨髓炎症状

下颌颌骨骨髓炎的症状主要有局部红肿热痛、牙齿松动、张口受限、脓性分泌物、全身发热等。下颌颌骨骨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外伤、放射治疗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
下颌颌骨骨髓炎早期常表现为患处皮肤发红、肿胀,触摸时有明显发热感和压痛。炎症刺激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和炎性介质释放,可能伴随跳痛或持续性钝痛。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控制感染和疼痛,同时避免挤压或热敷患处。
病变累及牙槽骨时会出现邻近牙齿松动,严重时牙齿可能自行脱落。这与骨质破坏和牙周膜炎症有关,可能伴随牙龈萎缩或牙周溢脓。需及时进行牙片检查明确骨质破坏范围,必要时拔除患牙并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等药物。
炎症波及咀嚼肌或颞下颌关节时,患者会出现张口困难,严重时仅能张开1-2厘米。这与肌肉痉挛、关节腔积液或纤维化有关,可能伴随咀嚼疼痛。可短期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症状,配合超短波理疗,但需在感染控制后进行康复训练。
慢性期可能形成瘘管,从口腔黏膜或皮肤瘘口排出黄白色脓液,带有腐臭味。分泌物细菌培养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厌氧菌,可能反复发作。需手术清除死骨并留置引流管,术后使用左氧氟沙星片、替硝唑片等药物,定期冲洗创面。
急性期可能出现38℃以上高热,伴随寒战、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可能引发菌血症。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配合物理降温,严重时需住院进行血培养指导用药。
下颌颌骨骨髓炎患者应保持口腔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漱口3-4次,避免进食过硬过烫食物。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慢性期可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饮食以高蛋白流质为主,如牛奶、鱼汤等,补充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出现症状加重或持续发热时应立即复诊,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