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头条资讯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特应性皮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反复瘙痒如何实现长期缓解

发布时间:2025-07-11 10:57 1501次浏览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

近二十年来,我国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成人AD患病率约在2.5%-8.3%之间(2014年数据),而儿童青少年患病率更高,可达约12.9%(2016年数据);而2023年大规模流调显示,我国近4万份问卷调查显示,成人AD的1年患病率(在过去12个月中有AD的临床表现)高达6.13%。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难治性、复发性、全身性的终生性慢性疾病,这种慢性迁延和反复发作的疾病特性,导致患者面临瘙痒折磨、睡眠障碍、社交焦虑等多维度的健康损害。

逐本朔源,特应性皮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面对这一需长期管理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现代医学又如何通过靶向核心通路实现治疗突破?

特应性皮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研究发现,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遗传因素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着关键性作用[1]。特应性皮炎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可以发现许多特应性皮炎患者都有过敏性疾病(例如哮喘)的阳性家族史。如果父母患有特应性皮炎,那么孩子发病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大。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特应性皮炎相关易感基因会导致皮肤屏障中的结构蛋白缺陷[2] [3] [4],使皮肤炎症更易发生,进而促使疾病形成。

免疫因素: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典型的2型炎症性疾病,免疫学异常是其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Th2细胞占优势的Th1/Th2的平衡失调以及相应的细胞因子和免疫炎症介质分泌的异常[5],例如细胞因子IL-4和IL-13持续过表达,导致炎症通路信号放大,进而诱发慢性皮肤炎症。

环境因素 :环境中的过敏原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常见的如:尘螨、动物毛发、花粉、可能过敏的食物(牛奶、鸡蛋、鱼虾等)、染发剂、化妆品等。此外,气候、温湿度、空气质量也可能会影响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和严重程度。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长期的压力、焦虑、紧张以及其他负面情绪,很可能诱发或加重疾病的症状。

如何治疗特应性皮炎?生物制剂来帮忙

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治疗和控制疾病也成了一大难题。

对于轻度特应性皮炎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做好洗浴和润肤、对皮肤进行局部用药、避免接触过敏原,疾病便能得到一定控制;但对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来说,常规的治疗方式尚无法满足治疗的需要,生活质量仍然会受到疾病的严重影响,例如反复发作的剧烈瘙痒导致患者难以入睡或正常工作。

针对此种情况,特应性皮炎患者需接受系统性治疗。在系统性治疗中,生物制剂是首选药物,可以很好地控制患者的皮损和瘙痒,国产生物制剂司普奇拜单抗正是AD治疗药物的一大新突破。

国产创新药物司普奇拜单抗带来特应性皮炎治疗新方案

司普奇拜单抗是我国首个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创新药物,填补了国产特应性皮炎生物制剂领域的空白,实现了国产创新药的重大突破。

司普奇拜单抗更接近于IL-4/13与IL-4Ra的结合位点,能够强效阻断信号传导,有效遏制疾病进展。在III期临床研究中,司普奇拜单抗首剂起效,1天快速且显著缓解瘙痒症状;治疗12周,相比既往生物制剂,更早达到预期治疗目标。司普奇拜单抗治疗全程稳定控制疾病,治疗52周复发率仅0.9%,停药8周复发率仅0.9%,显示出持续强效的亮点。

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EASI-75表示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较基线改善至少75%,EASI-90则表示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较基线改善至少90%。AD现有新型系统药物治疗目标止步EASI-75,且应答率不足70%,即使达到EASI-75,疾病负担仍然沉重,无法满足患者需求。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司普奇拜单抗单药治疗52周,EASI-75应答率高达92.5%,EASI-90应答率高达77.1%,有效改善皮损,使用药患者从中获益更多。

特应性皮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实,特应性皮炎是在遗传、免疫、环境、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心情愉悦,同时合理运用药物以控制和管理疾病。司普奇拜单抗为特应性皮炎患者带来了创新治疗新方案,助力患者实现长期稳定控制疾病、重获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拥抱美好幸福生活。


1、曾波,陈金.特应性皮炎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02):178-181.

2、Leung, D. Y., Boguniewicz, M., Howell, M. D., Nomura, I., & Hamid, Q. A. (2004). New insights into atopic dermatiti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13(5), 651-657.

3、Eichenfield LF, Tom WL, Chamlin SL, et al. 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Section 1: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J Am Acad Dermatol. 2014; 70(2):338-351

4、Leung, D. Y., & Guttman-Yassky, E. (2014). Deciphering the complexities of atopic dermatitis: shifting paradigms in treatment approaches.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34(4), 769-779.

5、曾波,陈金.特应性皮炎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02):178-181.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