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厌食常见于什么疾病患者

神经性厌食常见于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及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患者,也可能与内分泌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相关。
抑郁症患者常因情绪低落、自我价值感降低而出现食欲减退或过度节食行为,严重时可发展为神经性厌食。典型表现包括持续体重下降、对体型认知扭曲及过度关注热量摄入。治疗需结合心理治疗与药物干预,如盐酸氟西汀胶囊、米氮平片等抗抑郁药物,同时需营养支持改善机体状态。
焦虑症患者可能通过控制饮食缓解焦虑情绪,长期限制进食易引发神经性厌食。常见症状有心悸伴进食恐惧、餐后催吐等行为。治疗需采用认知行为疗法,配合劳拉西泮片、帕罗西汀片等抗焦虑药物,逐步建立正常饮食规律。
强迫症患者对食物清洁度、热量计算的强迫思维可能导致极端饮食控制。表现为反复称重食物、刻板进食仪式等。治疗需使用盐酸舍曲林片等药物缓解强迫症状,结合暴露疗法减少进食相关焦虑。
躁狂发作期患者可能因精力过剩而忽视进食,抑郁期则因情绪低落拒食。特征性表现为周期性体重波动与饮食紊乱。需采用碳酸锂缓释片、丙戊酸钠片等心境稳定剂,同步进行饮食行为矫正。
边缘型或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常通过极端节食应对情绪危机,伴有用餐后自我伤害等行为。治疗需长期心理治疗改善人格特质,必要时短期使用奥氮平片等药物稳定情绪。
神经性厌食患者需在专业团队指导下进行营养重建与心理治疗,家属应避免对进食行为的过度关注或指责。建议定期监测电解质、骨密度等指标,逐步增加高蛋白高纤维食物摄入,配合温和运动改善体像认知。出现严重营养不良或器官功能损害时需立即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