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膜炎的早期症状怎么治疗呢

小儿脑膜炎早期可通过保持安静休息、物理降温、补液支持、抗生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等方式干预。小儿脑膜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结核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
患儿需卧床休息,避免强光或噪音刺激。家长需将患儿安置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减少探视人员。脑膜炎早期可能出现头痛、畏光等症状,保持环境安静有助于缓解不适。无须使用药物时,应避免随意服用镇痛药。
体温超过38.5℃时可采用温水擦浴或退热贴。家长需每2小时监测体温,避免使用酒精擦浴。高热可能诱发惊厥,可配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若出现寒战或四肢冰凉,需停止物理降温并及时就医。
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患儿可能出现呕吐、拒食等情况,家长需记录24小时出入量。轻度脱水可少量多次喂服补液盐,重度脱水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补液过程中需监测尿量和皮肤弹性。
细菌性脑膜炎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美罗培南注射液等抗生素。家长需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不可自行停药。治疗前需进行脑脊液培养,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若出现皮疹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停药并告知医生。
重症患儿可短期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轻炎症反应。激素治疗需配合抗生素使用,家长需观察是否出现消化道出血倾向。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压和血糖,逐渐减量停药可避免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
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进食情况和尿量变化。恢复期可给予米汤、藕粉等易消化食物,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脑脊液指标。若出现颈部僵硬、持续呕吐或意识改变,需立即急诊处理。日常注意手卫生,按时接种流脑疫苗和肺炎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