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痢疾的症状及治疗原则

细菌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治疗需遵循抗感染、补液、对症支持等原则。细菌痢疾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细菌痢疾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伴寒战,体温可达39℃以上,同时出现阵发性脐周或左下腹绞痛。腹泻每日可达10-30次,初期为稀水样便,24小时内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次排便量少但伴有明显里急后重感。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脱水征象如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部分儿童会出现中毒性休克或惊厥等全身中毒症状。
确诊需进行粪便培养检出志贺菌,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对暴发流行病例或快速诊断需求时,可采用粪便抗原检测或PCR核酸检测技术。直肠拭子培养对儿童患者检出率更高,应在抗菌药物使用前完成标本采集。
轻症可选用诺氟沙星胶囊、环丙沙星片等喹诺酮类药物,儿童及孕妇宜用第三代头孢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中重度患者需静脉补液联合抗生素治疗,常用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对于产ESBLs耐药菌株,可选用注射用美罗培南。所有抗菌疗程通常为3-5天,需完成全程治疗。
轻度脱水采用口服补液盐散Ⅲ,每腹泻一次补充10ml/kg液体。中重度脱水需静脉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或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初始按20ml/kg快速输注,后续根据脱水程度调整。补钾应在排尿后实施,常用10%氯化钾注射液加入补液中。对持续呕吐患者,可考虑鼻饲管补液。
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做好粪便消毒处理,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污染物进行浸泡。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不饮生水不吃生冷食物。流行期间可口服痢疾活疫苗进行预防,重点人群包括托幼机构工作人员、饮食从业人员等。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制度。
细菌痢疾患者应进食低脂少渣的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蒸蛋等,避免牛奶等产气食物。恢复期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可食用鱼肉末、嫩豆腐等。注意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改变等情况需立即复诊。家庭中应分开使用餐具并煮沸消毒,患者衣物需日光暴晒6小时以上。病后1个月内定期复查粪便培养,确保彻底清除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