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痢疾杆菌有哪些类型

肠道痢疾杆菌主要包括志贺菌属的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四种类型,其中痢疾志贺菌致病性最强,宋内志贺菌最常见。
痢疾志贺菌是志贺菌属中毒力最强的血清型,可产生志贺毒素,导致严重血便和全身中毒症状。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1-3天,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该型易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并发症,需通过粪便培养和血清学检测确诊。治疗需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并配合补液支持。
福氏志贺菌在发展中国家流行较广,分为6个血清型,通过污染水源传播。临床表现为中度发热、水样腹泻后期转为脓血便,可伴有呕吐和脱水。该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实验室可通过生化反应和PCR鉴定。治疗推荐使用环丙沙星胶囊、阿奇霉素分散片,儿童患者应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
鲍氏志贺菌包含15个血清型,多引起婴幼儿感染。症状较前两型轻微,但病程较长,常见低热伴间歇性腹泻,粪便中可见少量血液。部分菌株携带耐药基因,需通过药敏试验指导用药。临床常用诺氟沙星胶囊、匹美西林颗粒治疗,同时需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态。
宋内志贺菌是发达国家主要流行株,致病性最弱但传播力强。典型症状为轻度腹泻伴腹部绞痛,脓血便发生率低。该菌在环境中存活时间长,易引起食源性暴发。诊断依赖粪便培养和乳胶凝集试验,治疗可选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盐酸小檗碱片,多数患者1周内自愈。
预防肠道痢疾杆菌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饭前便后规范洗手。出现腹泻症状时应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腹泻严重者需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测。患者餐具应煮沸消毒,密切接触者需观察7天。流行期间可接种痢疾疫苗,但免疫保护期较短需定期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