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

关键词: #肝硬化
关键词: #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主要表现为肝内小胆管进行性破坏和肝纤维化。该病多见于中年女性,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等有关。
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患者体内常检测到抗线粒体抗体,这种自身抗体会攻击肝内小胆管上皮细胞。疾病活动期可表现为碱性磷酸酶升高,伴有皮肤瘙痒、疲劳等症状。治疗可选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严重时可联用布地奈德肠溶片或奥贝胆酸片。
部分患者存在HLA-DR8等基因变异,家族聚集现象明显。早期可能仅出现血清IgM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黄疸、肝脾肿大。基因检测有助于风险评估,治疗需长期服用熊去氧胆酸胶囊,必要时使用非诺贝特胶囊调节血脂。
某些化学物质或感染可能触发免疫反应,如大肠杆菌感染产生的分子模拟现象。患者常见骨质疏松、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等并发症。除基础药物治疗外,需补充维生素D3软胶囊和维生素AD胶丸,定期监测骨密度。
进行性胆管破坏导致胆汁酸蓄积,引发肝细胞凋亡和纤维化。典型表现为皮肤黄瘤、夜盲症,实验室检查可见总胆汁酸显著升高。晚期可选用考来烯胺散缓解瘙痒,必要时进行肝移植评估。
长期炎症刺激激活肝星状细胞,最终形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阶段可出现腹水、食管静脉曲张。此时需联合吡咯烷酮羧酸锌颗粒抗纤维化,严重门脉高压可考虑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患者应保持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40克以下,优先选择中链脂肪酸食用油。适量补充深海鱼油和维生素E软胶囊有助于减轻氧化应激。定期进行肝脏弹性检测和胃镜检查,避免使用加重肝脏负担的药物。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自身抗体及腹部超声,出现腹水或呕血等症状需立即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