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肝病变是肝硬化吗

弥漫性肝病变不一定是肝硬化,但肝硬化属于弥漫性肝病变的一种。弥漫性肝病变可能由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肝纤维化等多种原因引起,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
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的病变,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两类。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等因素可能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表现为肝区隐痛、乏力等症状。轻度脂肪肝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改善,中重度需遵医嘱使用水飞蓟宾胶囊、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护肝药物。
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肝脏弥漫性炎症,表现为食欲减退、黄疸等。病毒持续复制会导致肝细胞坏死,进而发展为肝纤维化。确诊需检测血清病毒标志物,治疗可选用恩替卡韦片、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等抗病毒药物,同时配合复方甘草酸苷片保护肝细胞。
自身抗体攻击肝细胞可能导致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炎,常见于中年女性。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眼干等,血清IgM升高是典型表现。治疗需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联合泼尼松片,严重者需肝移植。
长期服用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或中草药可能造成肝细胞损伤,表现为转氨酶升高。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是关键,急性期可静脉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口服双环醇片促进肝细胞修复。
慢性肝损伤后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会形成肝纤维化,属于肝硬化前期病变。瞬时弹性成像检查可评估纤维化程度,早期使用安络化纤丸联合吡非尼酮胶囊可能逆转纤维化进展。
发现弥漫性肝病变应完善超声、CT或磁共振检查,必要时行肝穿刺活检明确病因。日常需严格戒酒,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避免进食霉变食物。肝硬化高危人群每6个月需监测甲胎蛋白和肝脏影像学变化,出现腹水、呕血等表现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