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怎么预防和治疗

深静脉血栓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物理干预、药物抗凝、手术治疗等方式预防和治疗,通常由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引起。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久坐或卧床时需定时活动下肢,建议每1-2小时进行踝泵运动。控制体重,减少高脂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吸烟者需戒烟,因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监测指标,避免血管病变加重。
穿戴医用弹力袜可促进静脉回流,压力梯度通常选择20-30毫米汞柱。住院患者可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通过周期性压迫小腿肌肉模拟行走状态。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是重要预防措施,髋膝关节置换术后24小时内应在医生指导下开始康复训练。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适用于术后短期预防,那屈肝素钙注射液可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片、阿哌沙班片等新型抗凝药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华法林钠片需定期检测INR值,与维生素K摄入量相关。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对动脉血栓更有效。
对于已发生深静脉血栓且存在抗凝禁忌者,可考虑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预防肺栓塞。导管引导溶栓适用于急性期中央型血栓,尿激酶等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血栓切除术用于严重髂股静脉血栓,需联合血管外科手术清除。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需评估Caprini评分,必要时延长抗凝时间。妊娠期妇女选择低分子肝素替代华法林。长途旅行前可单次预防性注射低分子肝素。遗传性易栓症患者需终身抗凝治疗,定期检测D-二聚体等指标。
深静脉血栓预防需贯穿围手术期全过程,术后抗凝通常持续10-35天。治疗期间观察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避免跌倒外伤。恢复期逐步增加步行距离,抬高患肢促进消肿。定期复查血管超声评估血栓溶解情况,长期抗凝者每3-6个月随访凝血功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需警惕肺栓塞,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