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别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

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可通过病因、症状及检查结果进行区分。肠炎通常由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伴随发热、腹泻等炎症表现;肠易激综合征多为功能性紊乱,以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为主,无器质性病变。主要区别包括病因差异、症状特点、检查结果、病程长短、治疗方式等。
肠炎多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导致,如沙门菌、轮状病毒等,也可能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相关。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或精神心理因素有关,无明确感染或器质性病变。
肠炎常见急性发作,表现为腹泻(可能带脓血)、腹痛、发热、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脱水或电解质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呈慢性反复性,腹痛或腹胀常在排便后缓解,排便习惯改变(腹泻型、便秘型或混合型),但无发热、血便等炎症表现。
肠炎患者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升高,粪便检查可见病原体或白细胞,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糜烂或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通常正常,肠黏膜无异常,诊断需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肠炎多为急性病程,持续数天至数周,经抗感染或对症治疗后痊愈;慢性肠炎(如炎症性肠病)病程迁延但仍有明确病理改变。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时轻时重,但不会导致肠道结构损伤或恶变。
肠炎需针对病因治疗,如细菌感染使用左氧氟沙星片、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炎症性肠病需免疫抑制剂。肠易激综合征以对症为主,如匹维溴铵片缓解痉挛,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调节菌群,必要时联合心理干预。
若出现持续腹痛、排便异常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完善粪便常规、肠镜等检查。日常需注意饮食刺激,避免生冷辛辣食物,规律作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记录饮食日记排查诱因。两者均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加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