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腺堵塞怎么治

眼底腺堵塞可通过热敷按摩、抗生素滴眼液、泪道冲洗、泪道探通术、泪道置管术等方式治疗。眼底腺堵塞通常由结膜炎、泪囊炎、泪小管狭窄、泪道结石、先天性泪道闭锁等原因引起。
早期轻度堵塞可每日用40℃左右温热毛巾敷眼睑5-10分钟,配合手指从内眼角向鼻翼方向轻柔按压,有助于促进腺体分泌物排出。该方法适用于无明显红肿疼痛的生理性堵塞,若3-5天无改善需及时就医。
细菌性结膜炎或泪囊炎引发的堵塞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氯霉素滴眼液等。这类药物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缓解睑缘充血和黏液性分泌物。使用前需清洁双手避免交叉感染。
眼科门诊常用生理盐水通过专用针头冲洗泪小管,能清除黏液栓子或细小结石。操作时可能产生轻微胀痛感,冲洗后需使用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该方法对新生儿泪囊炎有效率较高。
适用于顽固性泪小管狭窄,医生会采用泪道探针扩张阻塞部位。术前需局部麻醉,术后可能出现短暂出血,需配合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促进黏膜修复。先天性泪道闭锁患儿建议在6-12月龄进行。
针对反复发作的慢性泪道阻塞,可在内窥镜下植入硅胶引流管维持泪道通畅。置管需保留3-6个月,期间避免揉眼和剧烈运动。该术式对泪总管阻塞效果显著,但存在管体移位或肉芽增生等风险。
日常应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用脏手揉眼,隐形眼镜佩戴者需严格消毒镜片。饮食宜补充维生素A和欧米伽3脂肪酸,如胡萝卜、深海鱼等。若出现眼睑肿胀加剧、视力下降或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眼科排查是否合并眶蜂窝织炎等严重并发症。儿童患者家长需定期观察患儿眼部分泌物性状,新生儿泪道堵塞多数在出生后6个月内自愈,但持续溢泪需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