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介入指征包括

冠状动脉介入指征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无效、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以及存在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等情况。需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功能评估综合判断。
发作频率增加或静息状态下出现胸痛,心电图显示ST段动态改变或心肌酶轻度升高。此类患者需紧急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必要时进行介入治疗以预防心肌梗死。典型表现为压榨性胸骨后疼痛,可放射至左肩臂,硝酸甘油缓解效果下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在12小时内行急诊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型根据GRACE评分决定干预时机。介入治疗能快速开通闭塞血管,挽救濒死心肌。患者多伴持续剧烈胸痛、大汗淋漓,心电图可见病理性Q波或ST段弓背抬高。
规范使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后,仍频繁发作心绞痛或运动耐量显著下降。这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常显示多支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可改善生活质量。症状多发生于爬楼、情绪激动等心肌耗氧增加时。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主干或主要分支狭窄超过70%,尤其合并左心室功能减退时。即使无症状也需考虑介入,以防猝死等严重事件。血管内超声可准确评估斑块负荷与管腔面积。
运动负荷试验阳性、心肌核素扫描显示可逆性灌注缺损或心脏磁共振检出存活心肌。这些检查结果提示存在血流动力学意义的狭窄,介入治疗能改善预后。患者可能仅表现为活动后气促等不典型症状。
确诊冠心病患者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配合阿托伐他汀钙片调控血脂。日常需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出现胸痛加重或休息不能缓解时须立即就医,避免延误血运重建最佳时机。定期复查冠状动脉CT或运动试验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