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的治疗

心律不齐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生活干预、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术、植入心脏起搏器、外科手术等。心律不齐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遗传因素、药物副作用或心脏结构异常有关,需根据具体类型和病因选择干预措施。
轻度心律不齐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避免吸烟,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心律。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维持体重在正常范围。每日监测心率变化,记录不适症状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盐酸胺碘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盐酸普罗帕酮片等,适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用药需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心电图和肝肾功能。部分药物可能导致新的心律失常或加重原有症状,出现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针对药物控制不佳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可采用射频消融或冷冻消融治疗。通过导管释放能量破坏异常电信号起源点,手术创伤小且恢复快。术后需抗凝治疗预防血栓,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少数可能出现心脏穿孔或血管损伤,需密切观察。
严重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患者需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单腔、双腔或三腔起搏器可根据病情选择,设备每5-8年需更换电池。植入后避免接触强磁场,定期程控检测起搏功能。起搏器囊袋感染或电极脱位时可能出现胸痛、发热,需立即处理。
先天性长QT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等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心律不齐,可能需进行心脏外科手术。迷宫手术可治疗顽固性房颤,术中同步处理瓣膜病变。术后需在重症监护,监测出血和感染风险。康复期应逐步恢复活动,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预防卒中。
心律不齐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补充钾、镁等电解质。每日监测血压和脉搏,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出现持续心悸、晕厥或胸痛时需立即就医,不可延误治疗时机。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维持心血管系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