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痔瘘通常由肛周脓肿破溃后形成,可能与肛腺感染、长期便秘、腹泻、妊娠分娩、久坐久站等因素有关。痔瘘是肛瘘的俗称,指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溃破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的病理性管道。
肛腺位于齿状线附近,容易因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当感染扩散至肛周间隙时,可形成肛周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后未完全愈合,可能形成连接肛管与皮肤的慢性窦道。典型表现为肛门周围反复流脓、肿痛,需通过肛瘘切除术或挂线疗法治疗。
排便时过度用力会增加肛管压力,导致肛窦损伤。粪便滞留可能引发局部感染,进而发展为肛周脓肿。患者常伴有排便困难、肛门坠胀感,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开塞露等缓泻剂。
频繁排便刺激肛管黏膜,使肛腺开口受阻引发感染。炎症反复发作可破坏肛周组织形成瘘管。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或炎症性肠病患者,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蒙脱石散等药物控制腹泻。
妊娠期盆腔压力增高及分娩时的剧烈努责,易造成肛周静脉丛损伤和感染。产后出现肛门肿痛、渗液时应警惕肛瘘形成,可通过高锰酸钾坐浴缓解症状,严重者需行瘘管切开术。
长期保持固定体位会影响肛门局部血液循环,降低组织修复能力。职业因素如司机、办公室职员等群体发病率较高,建议每小时活动5-10分钟,避免穿紧身裤压迫会阴部。
日常应注意保持肛门清洁,排便后可用温水冲洗。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量食用火龙果、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出现肛门持续疼痛、流脓或发热时,应及时到肛肠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偏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