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痢疾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小儿痢疾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补液治疗、使用抗生素、益生菌调理、中药治疗等方式改善。小儿痢疾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饮食不当、免疫力低下、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
腹泻是小儿痢疾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呈水样,可能带有黏液或血丝。腹泻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容易引发脱水。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的大便性状和次数,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若腹泻持续超过2天或伴有高热、精神萎靡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腹痛多表现为阵发性脐周或下腹部疼痛,患儿可能出现哭闹不安、蜷缩身体等表现。腹痛通常与肠道痉挛或炎症刺激有关。家长可用温热毛巾敷在患儿腹部缓解不适,避免给予刺激性食物。若腹痛剧烈或持续不缓解,需警惕肠套叠等并发症,应及时就医检查。
发热多为低至中度热,体温在37.5-39℃之间,可能伴有畏寒、面色潮红等症状。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正常免疫反应,家长可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减少衣物等。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不退,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或布洛芬混悬液等退热药物。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呕吐症状,表现为进食后不久即吐出胃内容物。呕吐会加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风险。家长应让患儿少量多次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刺激胃部。呕吐频繁或呈喷射状时,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
由于胃肠道不适,患儿常出现食欲下降、拒食等情况。家长应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等,避免强迫进食。随着症状改善,可逐步恢复至正常饮食。长期食欲不振可能导致营养不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小儿痢疾的日常护理需特别注意饮食调理,急性期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避免油腻、生冷及高纤维食物。症状缓解后可逐渐过渡到软食。保持患儿臀部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等变化,预防脱水发生。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交叉感染。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大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