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扭伤的症状有

踝扭伤的症状主要有局部疼痛、肿胀、淤血、活动受限和关节不稳。踝扭伤通常由韧带过度拉伸或撕裂引起,可能伴随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
踝扭伤后立即出现疼痛是典型症状,疼痛程度与损伤严重性相关。轻度扭伤可能仅表现为活动时隐痛,重度扭伤可能出现持续性锐痛。疼痛多集中在踝关节外侧或内侧,按压损伤部位时疼痛加剧。疼痛可能向足部或小腿放射,影响行走和站立能力。
损伤后数小时内会出现明显肿胀,通常24-48小时达到高峰。肿胀范围可覆盖踝关节周围,严重时蔓延至足背。肿胀程度与血管破裂和炎症反应强度相关,可能伴随皮肤发亮、紧绷感。肿胀持续存在会加重疼痛并限制关节活动。
皮下毛细血管破裂会导致淤血,表现为皮肤青紫或瘀斑。淤血通常在伤后1-2天逐渐显现,颜色从紫红色变为黄绿色。淤血范围可反映损伤范围,严重扭伤可能出现大面积皮下出血。淤血吸收需要1-2周时间,期间颜色会逐渐变淡。
踝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均会减小,表现为跖屈、背伸或内外翻困难。活动受限与疼痛、肿胀和肌肉保护性痉挛有关。患者常出现跛行或需要辅助工具行走,严重时完全无法负重。长期活动受限可能导致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韧带损伤会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表现为行走时有松动感或打软腿。患者可能反复出现踝关节失控现象,尤其在凹凸路面行走时。慢性关节不稳可能引发习惯性扭伤,长期可能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关节不稳程度可通过专业体格检查评估。
踝扭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并采取RICE原则处理,即休息、冰敷、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48小时内避免热敷、按摩和剧烈活动,防止加重肿胀和出血。若出现严重肿胀、无法负重或疼痛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排除骨折。恢复期可进行适度康复训练增强关节稳定性,但需避免过早负重和剧烈运动。日常应注意选择合适鞋具,避免在湿滑或不平整路面行走,运动前做好充分热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