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特征有哪些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特征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细菌性痢疾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超过38摄氏度。发热可能与志贺菌释放的内毒素有关,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刺激体温调节中枢。患者可表现为畏寒、寒战、全身乏力等。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退热药物,同时需配合抗生素治疗。
腹痛是细菌性痢疾的常见症状,多表现为脐周或左下腹阵发性绞痛。腹痛与肠道炎症刺激和肠蠕动增强有关。患者可能伴有肠鸣音亢进。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山莨菪碱片缓解肠痉挛,同时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腹痛。
细菌性痢疾患者每日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可达10-30次。粪便初期为稀水样,后转为黏液脓血便。腹泻与志贺菌侵袭肠黏膜导致炎症反应有关。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同时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
里急后重表现为便意频繁但排便量少,排便后仍有便意。这与直肠炎症刺激排便反射有关。患者可能伴有肛门坠胀感。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可温水坐浴缓解症状。
细菌性痢疾的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粪便中混有黏液、脓液和血液。这与志贺菌侵袭结肠黏膜导致溃疡形成有关。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同时需进行粪便常规检查明确诊断。
细菌性痢疾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发病期间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如米汤、稀粥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避免发展为中毒性菌痢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