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癌怎么得的

胃肠癌通常由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肠疾病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主要有遗传易感性、高盐高脂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等原因。
家族中有胃肠癌病史的人群患病概率显著增加,可能与CDH1、APC等基因突变有关。这类患者通常需要更早开始胃肠镜筛查,建议有家族史者40岁前完成首次胃镜检查,并定期复查。若发现癌前病变如肠上皮化生,需遵医嘱使用叶酸片、硒酵母片等营养补充剂,或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干预。
长期摄入腌制品、烧烤类食物会直接损伤胃肠黏膜,其中亚硝酸盐与多环芳烃是明确致癌物。这类饮食模式还常伴随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导致抗氧化能力下降。日常应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烹饪时用柠檬汁替代部分食盐,高危人群可遵医嘱服用维生素C泡腾片、复合维生素B片等。
该细菌感染可诱发慢性活动性胃炎,持续感染20年以上者胃癌风险增加3-6倍。确诊后需规范进行四联疗法,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克拉霉素片和胶体果胶铋胶囊。根除治疗后应每年复查碳13呼气试验,避免共用餐具可预防再感染。
胃黏膜长期炎症会导致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属于癌前病变。患者常出现上腹隐痛、早饱感,胃镜检查可见黏膜苍白。治疗需联合胃复春片、摩罗丹浓缩丸等中成药调理,配合瑞巴派特片保护胃黏膜。每1-2年需复查胃镜并取病理,重度异型增生者应考虑内镜下切除。
长期接触石棉、铅等工业毒物,或饮用水含过量亚硝酸盐均可诱发胃肠癌。特殊职业人群应做好防护,定期进行便潜血检查。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消瘦等症状时,需完善胃肠镜和肿瘤标志物检测。早期发现可选用卡培他滨片联合奥沙利铂注射液进行新辅助化疗。
预防胃肠癌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摄入500克以上新鲜蔬菜水果,限制加工肉制品摄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胃肠镜检查,有报警症状如呕血、黑便、体重骤降时须立即就医。术后患者应少食多餐,选择鱼肉、蒸蛋等易消化高蛋白食物,避免进食过快过烫。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