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广基隆起息肉

乙状结肠广基隆起息肉通常属于良性病变,但存在一定恶变概率,需结合病理检查明确性质。处理方式主要有内镜下切除、定期复查、调整饮食结构、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适用于直径小于20毫米的广基息肉。操作前需完善肠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评估浸润深度,术后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需追加扩大切除。
未行切除的小息肉建议6-12个月复查肠镜。复查频率根据病理结果调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每3年复查,伴异型增生者缩短至1年。复查时需重点观察原病灶部位及全结肠黏膜变化。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至每日25-30克,选择西蓝花、燕麦等食物。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每日不超过70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可能有助于降低息肉复发风险。
阿司匹林肠溶片可能通过抑制环氧合酶-2通路减少息肉复发。塞来昔布胶囊适用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辅助治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可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
直径超过30毫米或病理证实癌变的广基息肉需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手术指征包括黏膜下层深部浸润、脉管癌栓阳性等。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患者术后应保持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避免久坐。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减少油脂摄入。出现便血、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复诊。长期随访计划需根据病理结果个体化制定,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加强代谢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