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厌食常见于什么疾病中

神经性厌食常见于进食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内分泌疾病等疾病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以刻意限制饮食、过度追求消瘦为特征的心理行为异常,可能与遗传、心理社会因素、神经生物学改变等多重机制相关。
神经性厌食是进食障碍的核心类型之一,常与暴食症、贪食症等共存。患者对体重和体像存在扭曲认知,伴随严苛的饮食控制或催吐行为。治疗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营养支持,必要时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等抗抑郁药物调节情绪。
重度抑郁发作患者常伴随食欲显著下降,与神经性厌食的病理行为重叠。抑郁相关的快感缺失、自我否定可能加剧拒食行为。治疗需联合心理干预与药物,如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改善情绪,同时监测电解质平衡。
广泛性焦虑或社交焦虑患者可能通过控制饮食缓解焦虑,发展为病态节食。过度关注食物热量与体重的强迫思维常见。可尝试帕罗西汀片等抗焦虑治疗,配合暴露疗法逐步恢复饮食。
部分强迫症患者对食物清洁度、进食仪式有极端要求,导致摄入不足。需区分强迫行为与厌食动机,采用盐酸舍曲林片等药物联合行为矫正,重建正常饮食规律。
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如希恩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能引发继发性厌食。需排查激素水平异常,如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阳性者需用甲巯咪唑片控制甲亢,同时纠正营养不良。
神经性厌食患者需建立规律的三餐习惯,逐步增加高蛋白食物如鸡蛋、鱼肉摄入,避免孤立进食环境。家属应避免对体重过度评论,鼓励参与团体心理治疗。定期监测体重指数、骨密度及心功能,重度营养不良者需住院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早期识别共病疾病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