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辨别鹅口疮和奶渍

鹅口疮与奶渍可通过观察颜色、附着程度、伴随症状及擦拭反应进行区分。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病变,表现为不易擦除的白色斑块;奶渍为哺乳后残留,轻擦即可去除且无黏膜损伤。
鹅口疮的白色斑块呈乳酪样或凝乳状,边缘发红,多分布于颊黏膜、舌面或上颚;奶渍颜色较浅且均匀,仅附着于舌面或唇周,周围黏膜无充血。前者斑块可能融合成片,后者残留形态与哺乳方式相关。
鹅口疮斑块与黏膜紧密黏连,棉签擦拭后可见充血创面或轻微出血;奶渍用温水轻拭即可完全清除,黏膜保持完整。强行剥离鹅口疮斑块可能引发疼痛,而奶渍清除时婴儿无不适反应。
鹅口疮常伴喂养困难、烦躁哭闹,严重时出现低热;奶渍残留无全身症状。前者可能合并肛周红斑等真菌感染体征,后者哺乳后短期存在,无其他异常表现。
鹅口疮斑块未治疗会持续存在或扩散,抗真菌药物可改善;奶渍每次哺乳后新形成,清洁后不再出现。母乳喂养者需注意乳头真菌感染可能造成反复发作。
氢氧化钾涂片镜检可确诊鹅口疮,可见假菌丝和孢子;奶渍无检测意义。对于免疫低下婴儿,顽固性白斑需排查其他黏膜病变如扁平苔藓。
日常需保持喂养器具消毒,哺乳后清洁口腔。鹅口疮患儿应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母乳喂养母亲需同步治疗乳头真菌感染。发现黏膜白斑持续3天未消退或伴发热,应及时就诊儿科或口腔科,确诊后可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等药物,禁止自行刮除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