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石病的治疗原则

涎石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溶解、内镜取石、体外冲击波碎石和手术切除。涎石病是唾液腺导管或腺体内形成结石导致的疾病,常见于颌下腺,可能与唾液成分改变、导管狭窄或炎症等因素相关。
针对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涎石病患者,可通过增加饮水量、含服酸性食物刺激唾液分泌等方式促进结石自然排出。局部热敷有助于缓解腺体肿胀,同时需保持口腔卫生,避免继发感染。若结石体积较小且位于导管近端,保守治疗成功率较高。
对于以尿酸成分为主的涎石,可遵医嘱使用枸橼酸钾颗粒等药物碱化唾液,促进结石溶解。合并感染时需配合抗生素如头孢克洛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控制炎症。药物治疗需结合影像学定期复查,评估结石溶解情况。
导管内镜技术适用于位于主导管中段的结石,通过内镜定位后采用取石篮或激光碎石取出。该方法创伤小且能保留腺体功能,但需专业设备支持。术后可能出现短暂性导管水肿,需配合抗炎治疗。
对体积较大且位置较深的结石,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将结石分解为细小颗粒后自然排出。该技术对腺体损伤较小,但需多次治疗,术后需密切观察有无血尿或组织损伤等并发症。
当结石反复发作导致腺体功能丧失或怀疑恶变时,需行颌下腺切除术等手术治疗。术前需通过超声或CT明确结石位置与腺体关系,术后注意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可能出现暂时性瘘管需加压包扎处理。
涎石病患者日常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避免脱水导致唾液浓缩。饮食上减少高钙高草酸食物摄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若出现腺体持续性肿痛或发热,提示可能继发感染,须及时就医。术后患者需按医嘱进行腺体功能锻炼,促进代偿性唾液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