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关键词: #小儿
关键词: #小儿
小儿麻痹症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易感性、环境卫生不良、免疫接种缺失、病毒变异及接触传染源等。该病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后可导致肌肉瘫痪。
部分儿童因基因缺陷导致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更敏感。这类患儿接触病毒后发病概率较高,可能表现为下肢不对称性瘫痪。家长需关注家族遗传史,孕期可通过基因筛查评估风险,出生后按时接种疫苗是关键预防措施。
粪便污染的水源或食物是主要传播媒介。病毒在污水中可存活较长时间,儿童接触后经消化道感染。改善卫生设施、规范处理排泄物、养成饭前洗手习惯能有效阻断传播链。出现发热或腹泻症状时家长应及时隔离患儿。
未全程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儿童缺乏保护性抗体。疫苗需在2月龄至4周岁间完成4剂次接种,遗漏任何剂次都可能留下免疫空白。对于漏种儿童,家长应尽快补种口服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
野生型病毒株发生基因重组可能增强致病性。变异毒株可突破疫苗建立的免疫屏障,导致已接种者发病。这种情况需使用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检测确诊,治疗时可配合使用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
与急性期患者密切接触可能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毒潜伏期通常7-14天,期间已有传染性。家长发现周围出现病例时,应避免儿童聚集活动,必要时可预防性使用免疫球蛋白注射液增强短期保护。
预防小儿麻痹症需建立三重防护:出生后严格按计划接种疫苗,2月龄起始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4月龄后改用口服糖丸疫苗;保证饮用水煮沸消毒,避免生食被污染的食物;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对于已出现肌无力症状的患儿,应尽早就医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急性期过后需持续进行康复训练,包括水疗、电刺激和矫形器辅助,以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