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厌食症的病因包括哪些

神经性厌食症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神经生物学异常、家庭环境因素及人格特质等。该疾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结合个体情况综合分析。
神经性厌食症具有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病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部分患者存在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等特定基因多态性,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影响情绪调节和食欲控制增加患病风险。双生子研究显示遗传贡献度较高,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社会文化对瘦身审美的过度推崇是重要诱因,患者常存在体像障碍,即使体重过低仍主观认为自己肥胖。童年期虐待、校园欺凌等创伤经历,以及职业需求如舞蹈演员等特殊群体患病率更高。完美主义倾向和应对压力能力不足也是典型心理特征。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可导致食欲调节异常,多巴胺奖励系统失调使患者从饥饿中获得满足感。脑影像学显示前额叶皮质和岛叶等脑区功能改变,影响对食物价值的判断。部分患者存在瘦素、胃饥饿素等食欲相关激素分泌异常。
过度保护或高压控制的家庭教养方式可能诱发疾病,父母对体重和外貌的过度关注易形成不良示范。家庭冲突频发或重要亲属患有进食障碍时,青少年通过节食行为获取控制感。部分家庭存在将食物与道德绑定的错误认知模式。
强迫型人格表现为核心特征,患者常具有刻板、追求完美的行为模式。焦虑敏感特质使个体更易产生体重焦虑,低自尊人群通过控制体重获得成就感。部分患者共病抑郁症或焦虑障碍,情绪问题与进食行为相互恶化。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需在专业团队指导下进行营养康复和心理治疗,逐步建立规律饮食模式。家庭成员应避免对体重和食物的过度讨论,创造宽松的进食环境。定期监测电解质和心脏功能,警惕骨质疏松等并发症。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治疗是主要干预手段,严重营养不良时需住院进行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