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憩室炎有什么症状

肠道憩室炎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排便异常等症状。肠道憩室炎是憩室壁炎症反应,通常由憩室内粪便滞留或细菌感染引起,可能伴随局部脓肿、肠穿孔等并发症。
腹痛是肠道憩室炎最常见的症状,多位于左下腹,呈持续性钝痛或绞痛,可能因炎症刺激肠壁或局部痉挛导致。疼痛常在进食后加重,排便或排气后部分缓解。严重时可放射至背部或会阴部,需与泌尿系统疾病鉴别。若出现剧烈腹痛伴腹肌紧张,需警惕肠穿孔可能。
发热多由炎症反应或细菌感染引起,体温通常在38-39℃之间,可能伴随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老年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表现为低热或不典型体温变化。持续高热需考虑脓肿形成或败血症风险,应及时就医评估。
患者可能出现腹泻或便秘,部分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性状改变可能因肠道蠕动异常或炎症刺激导致,严重时可出现黏液便或血便。长期排便习惯改变需与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肿瘤等疾病鉴别。
腹胀多与肠蠕动减弱、气体潴留相关,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或减弱。炎症导致肠壁水肿或局部梗阻时,腹部触诊可发现压痛或包块。严重腹胀伴呕吐需警惕肠梗阻可能。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症状,慢性病例可伴随体重下降。若炎症波及膀胱可能出现尿频、尿急等泌尿系统症状。罕见情况下可形成肠瘘,表现为粪便从异常通道排出。
建议患者出现持续腹痛或发热时及时就医,急性期需禁食并接受静脉营养支持,恢复期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坚果、种子类等可能滞留憩室的食物。规律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憩室炎复发风险。长期反复发作者需考虑预防性用药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