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分级及临床表现

静脉炎通常分为0-4级,临床表现随分级加重而逐渐明显。静脉炎的分级及临床表现主要有局部红肿、疼痛、条索状硬结、静脉变硬、皮肤溃疡或坏死。
0-1级静脉炎早期表现为穿刺点周围皮肤发红,可能伴随轻微肿胀。这种红肿通常呈片状分布,边界模糊,按压时可有轻微疼痛。生理性因素如输液刺激或导管摩擦可能导致局部炎症反应,一般无须特殊处理,拔除导管后多可自行缓解。
2级静脉炎会出现沿静脉走行的持续性疼痛,触痛明显。疼痛可能与静脉内膜损伤后释放炎症介质有关,表现为烧灼样或胀痛,活动患肢时加重。此时需立即停止输液,抬高患肢,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凝胶或氟比洛芬贴膏局部外敷。
3级静脉炎特征为可触及条索状硬结,长度超过2.5厘米。硬结质地坚韧,与静脉走行一致,可能伴随皮肤温度升高。这类病变通常提示血栓性静脉炎,需进行超声检查确认,可遵医嘱使用肝素钠乳膏或迈之灵片促进炎症吸收。
3-4级静脉炎会出现静脉条索硬化,皮下可触及明显索状物。静脉壁因纤维化而失去弹性,可能伴随色素沉着。此类病变常见于长期输液或化学药物刺激,需避免反复穿刺该静脉,必要时采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改善局部循环。
4级静脉炎最严重的表现为皮肤溃疡或坏死,多因静脉血栓导致组织缺血。溃疡边缘不规则,基底可见坏死组织,可能继发感染。此时需清创处理,联合使用康复新液湿敷和莫匹罗星软膏抗感染,严重者需血管外科介入治疗。
静脉炎患者日常应避免患肢受压或过度活动,输液期间定期观察穿刺部位。选择弹性好的静脉穿刺,输注刺激性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出现1级以上静脉炎症状时需及时就医,禁止自行热敷或按摩病变静脉。糖尿病患者及血管条件差者更需加强预防,建议使用静脉保护药物如七叶皂苷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