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肉上面长了个肉疙瘩

关键词: #疙瘩
关键词: #疙瘩
牙肉上长肉疙瘩可能是牙龈增生、牙龈瘤或根尖周脓肿等疾病的表现。常见原因有慢性炎症刺激、牙齿根尖感染、局部创伤或激素变化等,通常伴随红肿、疼痛或出血症状。建议及时到口腔科就诊明确诊断。
长期口腔卫生不良、佩戴不良修复体或服用苯妥英钠片等药物可能刺激牙龈组织异常增生。表现为粉红色质韧的肉疙瘩,可能覆盖部分牙冠。轻症可通过改善刷牙方式、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控制炎症;增生严重者需手术切除,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妊娠期激素变化或局部慢性刺激可能导致血管性牙龈瘤,常见于妊娠期女性前牙区。瘤体呈紫红色且易出血,妊娠结束后可能自行消退。非妊娠期患者可通过龈上洁治术清除刺激物,体积较大时需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术后可配合康复新液含漱促进创面愈合。
龋齿或牙外伤导致牙髓坏死时,细菌感染可能扩散至根尖形成脓肿。牙龈可见半球形隆起,对应患牙有叩痛感。需进行根管治疗清除感染源,急性期可口服甲硝唑片联合阿莫西林胶囊控制感染,脓肿成熟后需切开引流,治疗后建议全口曲面断层片评估骨质恢复情况。
长期咀嚼摩擦或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口腔黏膜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边界清楚的硬结。好发于颊黏膜和牙龈,生长缓慢且表面光滑。确诊需病理活检,小体积瘤体可观察随访,影响功能时需手术切除,术后禁食辛辣食物避免刺激创面。
口腔小唾液腺导管阻塞后形成半透明囊泡,常见于下唇和牙龈部位。囊肿易破溃后复发,可能伴有局部胀痛感。较小囊肿可穿刺抽液后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反复发作或体积较大者需手术摘除腺体,术后需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
日常应注意使用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清洁口腔,每半年进行一次牙周检查。避免用患侧咀嚼硬物,出现肉疙瘩增大、颜色变深或溃疡不愈等情况需立即复诊。妊娠期女性更需加强口腔护理,控制菌斑可降低牙龈瘤发生概率。治疗后定期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