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非小细胞癌是什么意思

浸润性非小细胞癌是指非小细胞肺癌中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的类型,主要包括腺癌、鳞癌、大细胞癌等亚型。
浸润性非小细胞癌的癌细胞会穿透支气管或肺泡上皮的基底膜,向肺间质及周围组织扩散。病理学检查可见肿瘤边界不清,癌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浸润生长,常伴有间质纤维化或炎症反应。这种浸润性生长方式使得肿瘤更容易侵犯血管和淋巴管,增加转移风险。
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持续性咳嗽、痰中带血、胸痛、气促等表现。部分患者以转移灶症状为首发表现,如骨痛、头痛或神经系统症状。肿瘤侵犯胸膜时可引起胸腔积液,导致呼吸困难加重。
胸部CT是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可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及周围浸润情况。支气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病变并获取组织标本,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PET-CT有助于评估全身转移情况,基因检测可指导靶向治疗选择。
早期患者首选手术切除,中晚期需综合治疗。根据分期可采用手术联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EGFR/ALK等驱动基因阳性者可选用对应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片、克唑替尼胶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适用于PD-L1高表达患者。
预后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分子特征密切相关。IA期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而IV期患者预后较差。存在EGFR敏感突变或ALK融合基因的患者对靶向治疗反应良好。定期随访监测复发迹象,包括胸部CT和肿瘤标志物检查。
确诊浸润性非小细胞癌后应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保持均衡饮食以维持营养状态。治疗期间可进行适度活动改善心肺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心理支持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可加入患者互助组织获取经验分享。